找到相关内容96篇,用时8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试论《大智度论》中菩萨般若与声闻般若

    ,虽不取相,以智慧有量,及出无漏道时,六情随俗分别取诸法相故…菩萨智慧无量无边,常处禅定,于世间涅槃无所分别,诸法实相其实不异。  二乘人在“出无漏道时,六情随俗分别取诸法相”,表示了二乘人的智慧仅...:《智论》卷18(大正25,190a16~18)云:  诸菩萨从初发,求一切种智,于其中间,知诸法实相慧,是般若波罗蜜。  又《智论》卷35(大正25,314a25~26)所言:  般若波罗蜜能遍...

    释印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3345080.html
  • 佛教中的“多闻”概念─佛学与学佛问题的展开

    缺一不可。虽然梵行的次序是以“有信”开始,到“逆顺游行、尽有漏成无漏解脱、智慧解脱、于现法中、自身作证”为止,(注 13) 开始的“梵行”,似乎不如后来的行位那么重要;其实不然。因为最后层次的“梵行”...法。( 注 38)《论》的编纂者的立场是:信、戒是自体,无漏智是信与戒的根本。无漏善根所起者是正觉,依正觉而长养戒、闻、施、慧。(注 39)  印度佛教由部派,发展到大乘,曾产生了许多变化。以对传统的...

    冉云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3245390.html
  • 大乘二十二问(1)

    识,由证真如离分别故, 不起一切烦恼过失(注11),永不退失真如(注12)无漏(注 13),故此菩萨名证不退。三行不退,即入八地,常任运住 纯无相(注14)...分段身 虽然灭已,由所知障不能灭故,复(注248)无漏业(注249) 亦不舍故;阿赖耶识(注250)不可断(注251)故。法尔(注252 )皆有,变易报续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05645591.html
  • 以四部阿含经为主综论原始佛教之我与无我(1)

    Saccaka 复问︰“云何教诸弟子,于佛法得尽诸漏,无漏解脱、慧解脱,现法自知作证︰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后有?”佛答︰“正以此法,诸所有色......彼一切如实知非我、非异我、不相...和异学同流,落入“恶取无我”;或是漏习增上,直取“真我”与外道合污。  笔者发研究汉译《四部阿含经》中“我、无我”之法说、义说,遭遇到许多困难;有幸请到 P.T.S. 版 `pali`(巴利 / ...

    杨郁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32945916.html
  • 印顺导师对新旧译唯识的定位与评析

    [52]由此可以知道,真谛的“解性赖耶”绝非“本觉”,“解性赖耶”只指心真如性,有如空宗由无自性而言“本性净”一样,并无能生起无漏清净法的功能,依《摄论》之意,一切种子新熏,无漏清净法是由“最清...不生不灭性说的,并非众生已有无漏清净的。”[58]《成唯识论》曾提出两种心性本净说:然约契经说心性净者,说空理所显真如,真如是真实性故;或说心体非烦恼故名性本净,非有漏心性是无漏,故名本净。(大正...

    陈 一 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0046087.html
  • 三十七菩提分法及其次第开展与整体运用(1)

    ?七觉分?八圣道分?(空无相无作)三三昧?十一智?三(无漏)根?(有觉有观等)三三昧?十念?四禅?四无量?四无色定?八背舍?九次第定  3.十力?四无所畏?四无阂智?十八不共法  4.四十二字门  ...念处……四正勤……四神足……五根……五力……七觉支……圣八支道……八解脱……八胜处……十遍处……四禅……五通……三明……现法自作证无漏解脱、慧解脱具足住。……  优陀夷!有此等五法,依此等(五法)令诸...

    杨郁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4046273.html
  • 《大般若经》简介

    所得者离染着故,方便说有六度等差别相。菩萨修般若时,一心具摄一切佛法,以离相无漏修行六度,圆满一切佛法。  六七、《无杂法义品》,说菩萨安住如梦响等无性无相的诸法中修行六度、圆满佛法。  六八、《诸...  二、《学观品》,佛知大众都来集会,对舍利子说般若波罗蜜的学、修,谓当圆满三十其品、三解脱门乃至大慈悲喜捨等无量佛法,以无所得为方便,而无住无著。世出世法、有漏无漏、有为无为等皆不可得。如是菩萨智慧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2147168.html
  • 识体理体两分与“一分无性”说

    无漏种子,众生修行至最 初无漏起现行时,如这一无漏一向没有存在过,这最初无漏 的一念心从何生起呢?新熏论者的解决方法是让无漏之一念心 依有漏善心生起,唯识宗是坚决反对的。...进行了分析。作者认为, 以种子之种类及其存在情状分析,划定众生的类别,界定众生 成佛的可能性是唐代唯识学的一大创见,以无漏种子界定佛性 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。本文在以上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0547268.html
  • 识蕴

    不与不定四相应?无散动故。所以佛果位上,唯二十一所相应。若未至究竟佛果的菩萨和二乘圣者,在教化众生时,对于能治病的法药、和所治的病,未能遍知,后得智中为他说法,必假寻伺,所以有无漏寻伺,这样通无漏所则有二十三个。但在佛果位上一切心行皆无功用,不假寻伺,故无漏所就唯有二十一个了。   (六)四分   一切心心所法,都有四分:一相分,二见分,三自证分,四证自证分。分是分量、分限,心用分限有四...

    正果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5448279.html
  • 论原始及部派佛教的“六识”说

    此中滋长者是有漏心,分割者是无漏。思量者是有漏意,思惟者是无漏意。分别者是有漏识,解了者是无漏识。、意、识三是谓差别。”[31] 再如《俱舍论》说得更为明确,“集起故名(...论原始及部派佛教的“六识”说   作者:陆沉   提 要:本文探讨与分析了原始及部派佛教的“六识”说,尤其从心识与五蕴、与十二处、与十八界、与所...

    陆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75749039.html